首页
搜索 搜索

世界新资讯:又是一年春草绿,梨花风起正清明

燕赵都市     2023-04-06 07:00:56

忽见家家插杨柳,始知今日是清明

北京时间4月5日9时13分


【资料图】

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

清明既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

又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

此时正值仲春、暮春之交

桃花绽放,杨柳青青

莺飞草长,风轻雨润

处处给人清新明朗之感

“清明”由此得名

图片来源新华社

我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,北方开始断雪,气温上升,春意融融。清明不仅是祭奠先人的时节,也是缅怀先烈的重要日子,它寓意着一种思念、一份缅怀。

图片来源新华社

清明·由来

清明演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。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,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,到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,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。后来,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——上巳节的内容。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,主要风俗是踏青、祓禊(临河洗浴,以祈福消灾)。

约从唐代开始,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,在哀悼祖先之余,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。因此,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。宋元时期,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,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。

清明·三候

>>一候

桐始华。清明来到,白桐花开,清芬怡人。

>>二候

田鼠化为鹌。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,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。

>>三候

虹始见。清明时节多雨,故而彩虹出现。

清明·习俗

>>祭拜与扫墓

扫墓,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(或前三天)寒食的习俗,唐宋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,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

>>踏青

又叫探春、寻春、郊游,就是脚踏青草,在郊野游玩,观赏春色。清明时节,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好时节。

图片来源新华社

>>戴柳插柳

古时,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,以预报天气、预测年成好坏等。戴柳,将柳枝编成环戴在头上。清明插柳,除了辟邪祛灾、祈福迎祥之外,还有纪年华之意。民间有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变皓首”之说,妇女戴柳,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之意。

>>荡秋千

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。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成。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。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,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,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。

>>放风筝

风筝又称“纸鸢”“鸢儿”。古人相信若生病可将病况写或画于风筝上,将风筝在空中放飞后把拉线剪断,疾病灾难便会随风筝一起飞走。后来,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。

清明·养生

清明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。在这段时间里,如何养生才能达到强身健体、防病长寿的效果呢?

>>吃:两多一少很重要

多吃“柔肝”的食物。中医学认为“春与肝相应”,清明时节应多吃“柔肝”的食物,饮食宜温,以清补为主。如荠菜、山药、菠菜、韭菜、银耳、大枣等。

多吃“祛湿”的食物。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,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,如白菜、萝卜、芋头等。

慎吃“生发”的食物。中医认为,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,故不宜进食竹笋、咸菜、鸡、海鱼等“发物”。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。

>>喝:两种养生茶可常喝

清明时节,咬青品茗散郁热,两款清明养生茶,大家不妨多喝一喝。

黄芩茶

做法:黄芩6克,绿茶3克。将黄芩用200毫升水煮沸,然后冲泡绿茶,5-10分钟后即可饮用。

功效:清热燥湿、泻肺火、解毒、利尿、降压、镇静等。

桂圆红枣茶

做法:划开的红枣、桂圆各5颗,用沸水冲泡。

功效:补心脾、益气血、安神、润肺,主治倦怠无力、失眠健忘。

>>穿:被发缓形

中医建议清明时节“被发缓形”。“被发”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。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,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,以此适应生发之机。“缓形”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,穿着宽松的衣服。

>>住:夜卧早起

春天重在生发,不能总睡觉,以免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,要尽量做到夜卧早起。当然,这里的晚睡并不是熬夜,早起也非“起得比鸡早”,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,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。

>>行:多动少静

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,养生重点在养阳,关键是要多“动”,切忌“静”,不可闭门不出,更不可坐卧太久。

清明·赏诗

不忘先祖、不负先烈

为逝去的亲人

献一束花,敬一杯酒

向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

用宝贵生命换来我们安宁的英烈致敬

敬过往,致明天

让我们不负春光

珍惜每个今天

心怀感恩,笃定向前!

(综合自新华社、央视新闻、人民日报、工人日报等 编辑:刘昀)

X 关闭

© 2021 时代医疗器械网 版权所有

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21

邮箱: 514 676 113@qq.com